1
一次只專注一件事情
禪最基本的,就是行走的時候專心行走,吃飯的時候專心吃飯。
這也是心理學所說的“活在當下”,它意味著對未來沒有無謂的想象和焦慮,對過去沒有耿耿于懷的后悔和憤怒,專注于體驗當下的生活。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也發現,完全專注于“手頭工作”的人幸福感最高。
2
慢慢地、謹慎地做事
這是訓練高度專注力、覺察力的一種方式。只有慢下來,才能把事情分解成一個個更細小的步驟,去了解事情的本質,去創新和優化。
例如,在客廳走一個來回,大概20米,一個正常人慢慢走用不了1分鐘,但當你把一步分為十幾個步驟,如“抬腳后跟”“腳掌前移”“腳掌觸地”等,先在心里作一個標記,然后一絲不茍地執行每個細小步驟,短短20米,可以走40分鐘。
越是分解,整個過程越需要精神高度集中,開一點點小差,就會走得不對或者走得太快。時間久了,專注力和對走路這件事的覺察度就會提高。
3
徹底完成它
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要求被試做20件指定的工作,半數工作允許完成,半數工作則中途加以阻止,不允許完成。
實驗發現,一般人對已完成的、已有結果的事情極易忘懷,而對中斷了、未完成、未達目標的事情總是耿耿于懷,而且如果有機會,人們傾向于選擇繼續完成他們停下來的工作。
也就是說,一件事情半途而廢,你的注意力永遠會留一部分惦念未竟之事,永遠無法全身心投入當下。
4
少做
少做的根本在于:
能夠明確自己的邊界,了解哪些是自己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選擇可控制的去做;
能夠有明確的價值體系,區分哪些重要、核心、關鍵,哪些次要、邊緣、低價值。
人的精力有限,在重要的地方花心思越多,帶來的收益和價值就越大。
5
在事情之間留些空間
如果你急忙從一件事轉到另一件事情,不留任何空間,就沒時間反思總結。在事情之間留一些空間,也是為接受變化做一個心理緩沖。
生活充滿變數,如果我們執著于之前的狀態,而不是接受現實,就會增添很多煩惱,將阻礙我們解決當下的問題。
6
培養一種儀式
培養儀式感是提高效率的捷徑。從基督教飯前的祈禱、結婚紀念日,到升旗之前的起立敬禮,儀式感對人們來說,會形成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告訴自己要認真對待這件事。
同時,它也是一種契約和承諾。很多時候,我們一旦完成了充滿儀式感的動作,內心便會暗示“你已做好準備”“你有能力開始下一個階段”。
這種暗示,能幫我們提升專注力,更全身心投入將要發生的一切。
7
為特定的事情分配好時間
這是訓練意志力的一種好方式,能幫助我們不被碎片化的信息打擾。
比如,每天堅持在某個固定的時間寫日記、練字、鍛煉,或做其他事,哪怕就15分鐘,堅持做下去,會慢慢形成新的時間錨點。
有了這些時間錨點,才能慢慢養成自己的節奏感。
有時間節奏感的人更容易掌控時間,不會被繁雜、瑣碎的事情打擾,影響那些真正重要的目標達成。
8
花些時間在打坐上
喬布斯200多平米的辦公室里,幾乎只有一個打坐用的坐墊,他堅持每天打坐,做產品決策前會將相關選擇放在一邊,通過打坐靜心,讓自己的直覺來決定、選擇。
打坐過程就是冥想的過程,最簡單的做法是盤腿坐下,脊柱挺直、肩膀放松,保持身體中正、穩定,找一個舒適的姿勢,關注自己的一呼一吸。
當各種念頭出現時,不要追隨,不要執著,也不要評判,不斷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面。
打坐能幫我們放空,穿過日常生活的嘈雜、頭腦里紛雜的想法,去找到內心的能量,尋找內心的答案。
9
微笑和服務他人
人在緊張時注意范圍會變窄,不再注意周邊發生的事情,只看到眼前事,容易狹隘。
而微笑能幫助我們打開心胸,幫助我們從多個角度看問題,洞察問題的真實面目。服務他人也是獲得靈感和動力的來源之一。
心理學家格雷厄姆?普賴斯特說,如果無法從生活中獲取動力和靈感,或者存在抑郁傾向,解決方法是把注意力從自身轉向他人,不妨為家人、朋友、同事甚至社會做點什么。
10
把清潔和烹飪變成冥想
烹飪和清潔是我們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也是最便捷的修行手段之一。面對那些煩瑣的雜務,不妨用冥想方式來完成。
全心全意做這些工作,專注地、慢慢地、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做。
11
思考什么是必須的
《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意思是,我們不要滿足于了解表面,還要弄清背后的原因、條件、環境,明白了事物的本質,也就有了智慧。
這是創新的過程,不斷地探索、試錯、在變化里尋找秩序、在現有組合里尋找可變因素,不斷明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最終找到真正有價值的事情。
12
簡單生活
這跟“斷舍離”的理念如出一轍。“擁有即是被擁有”,擁有的物品不斷消耗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擁有越多,消耗越多。去繁就簡,把精力留給最重要的事。
同時,對物質的過度占有,會減低我們在體力、心理和財務上的自由度,帶來更多焦慮。簡單生活的第一步就是丟棄那些不需要的東西,并在買每一件東西前,問自己“我是否真正需要它?”
鈴木俊隆所提倡的禪學,是專注當下,保持初學者的心。
他認為,“當我們不期待任何事時,才能成為自己”,這也是喬布斯喜愛的那句“求知若饑,虛心若愚”的源頭。
本期編輯:王曉晴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生命時報公眾號矩陣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愿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合作垂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