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靈隱寺內(nèi)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人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以一顆坦然的心看世事紛紜,不求萬事皆如意,一半稱心足矣。
楊絳說:
得到了愛情未必擁有金錢,獲得了金錢未必能擁有快樂,擁有快樂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擁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愿以償。
《半字詩》
半水半山半竹林,半俗半雅半紅塵。
半師半友半知己,半慕半尊半傾心。
半醒半迷半率直,半癡半醉半天真。
半虹半露半晴雨,半皎半彎半月輪。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人生本就是一道未解的選擇題,從不圓滿,也不全是遺憾。
生活一半如意一半失意,人生一半明媚一半凄涼,歲月一半歡喜一半憂愁。
無論對人對事,都不能要求面面俱到,事事周全,凡事只求半稱心,才能知足常樂。
有苦,自我釋放;有樂,欣然品嘗。人生的路,悲喜都要走,不驕不躁,不氣不餒,只有經(jīng)歷了,才是完整的人生。
路遙說:
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
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不滿意就灰心。
正如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中所寫: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無完人,事無完美。每個人在瑣碎漫長的歲月里,總會遭遇一些挫折,承受一些苦痛。
重點是,坦然接受,熬過去了,才會享受到生命的甜果。
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
不要沉淪于一時的苦一蹶不振,也不要沉溺于暫時的甜忘乎所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在的生命長河里,淡然自若,泰然處之。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過多妄念,導(dǎo)致人生煩惱、痛苦。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陶淵明在告別官場后,他在隱居時曾寫下《雜詩》: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zhuǎn),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生活不必太完滿,一半就好,如林語堂所言,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天生就是“一半道家主義者和一半儒家主義者”。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得與失,丟掉因失去而郁結(jié)的負面情緒,換個角度,看到的就是新希望。
“半”不是破罐子破摔的無奈,而是一種不較真的豁達思維,也是一種看開看淡的人生態(tài)度。
一半得到,一半失去,人生方得圓滿。
林清玄說:
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
眼看友人仕途失意,朝堂之上眾人皆醉,晏殊寫下《木蘭花》:
燕鴻過后鶯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
長于春夢幾多時,散似秋云無覓處。
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
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yīng)有數(shù)。
不去強求完美,做真實的自我,讓人性回歸到本真的狀態(tài);不苛求自己,不委屈自己,努力不懈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快樂就在身邊。
林語堂這樣描述自己的幸福:
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游戲。
《一字詩》
一瓣心香一瓣荷,一泓秋水一泓波。
一池碧葉一池影,一路風光一路歌。
一花一柳一魚磯,一抹斜陽一鳥飛。
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黃葉一僧歸。
簡單過生活,在窗明幾凈的家中,與三五好友,坐在陽光下,烹一壺清茶,細細品味,過往三千事,都付笑談中。
平凡的生活,最讓人心安;理解的生活;最讓人溫暖;唯有簡單的生活,最能夠長遠。
無論時光如何流轉(zhuǎn),守住一顆簡單的心,我們想要的幸福,一直都在。
世上的事,得與失永遠是相輔相成的。若是能將得失看淡,何懼風雨無情。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社會人生中的風雨、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正如楊絳先生所言: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guān)系。
生命很短,真心很貴。別對不值得的人毫不保留地掏心掏肺,別讓自己總是忍氣吞聲受盡委屈。
留一半真心給別人,留一半善意愛自己。
半人半我,才是做人最舒服最自在的狀態(tài)。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人滿則驕。
生命過半,終于懂得了,花看半開,酒飲微醺,才是人生最美妙的境界。
也逐漸在前行中頓悟:
半苦半甜,才是生活的真相;
半得半失,才是人生的圓滿;
半聰半拙,才是為人的真諦;
半人半我,才是處世的通達。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