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试看三分钟/麻豆cheapwindows/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小泽玛利亚/91av在线网站

日本經濟文化
都微信時代了,日本人為啥還那么在乎名片?

最近幾個月,接連接待了幾個來自中國的訪日團,其中有政府官員,也有企業家。陪同大家去日本政府機構或企業訪問,日本人接待中國人的第一個程序,是站在會議室的門口跟訪日團成員一一交換名片。于是尷尬的事情就在這一時刻出現了:總是會有人在接到日本人遞過來的名片時,跟翻譯說:“你告訴他,我沒有名片。”日本人一聽這一解釋,臉上總會露出一絲驚訝:“你怎么會沒有名片呢?”而站在一邊的我,臉上總是感到火辣辣的,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報給日本訪問單位的中國訪問者名單,不是官員,就是企業管理干部,沒有名片,對于日本人來說,就無法證明這些人的身份,也就意味著我們報給他們的名單,有可能在撒謊。



  尷尬過后,我問這些不帶名片出國訪問的人:“你們為啥不準備名片?”他們回答是:“現在都已經是微信時代了,加一個好友不就解決問題了嗎?干嘛還準備名片呢?”

  但是日本人不這么看,他們認為,現代社會雖然有諸多的聯絡手段,但是一個人有沒有名片,是有沒有職業與地位的重要象征。而交換名片,是重要的商務禮儀,不可或缺!

  于是引出一個話題:都微信時代了,日本人為啥還那么在乎名片?


01

中國人有了微信,開始忘了名片


  過去,我們中國人也熱衷于印名片。我記得在50年代,國家領導人經常在自己的名片上寫上幾個字,叫秘書送到別人家里去,算作一份邀請信,或者表示一份感謝。



  文革中,名片自然被當作“封資修”的東西,誰都不敢印。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不知道名片是什么?直到改革開放之后,香港人最初拿著名片回大陸做生意,大陸人終于發現,這世界上還有一種把自己的姓名、職務、單位與聯絡地址印在一張紙片上的東西。

  上世紀80年代,到印刷廠去印名片,是需要單位介紹信的,主要是為了防止有人冒充領導,把名片搞成“明著騙”。所以,當時沒有身份地位的人,是沒有資格印名片的。到后來,出現了街頭名片店,你想印什么,就可以印什么了。

  自從微信出現之后,中國社會的交友方式改變了。人們不再以擁有多少張名片為榮,而是以擁有多少大的朋友圈為樂。一見面,就是一句話:“我來加你一個微信。”不管你同意不同意,他已經打開了微信掃描。



  我是不怎么習慣一見面就想加你微信的人,為什么不習慣?因為微信是朋友圈,圈內的人物大多是相識的朋友,有些在微博上不能發的內容,在朋友圈里可以發,因為朋友圈里大多是熟人。但是,當許多素不相識,你根本不知道他是張三李四,就直接加你微信的話,朋友圈就變成了微博圈,害得你有話不敢說,頓時會有一種失去了隱私空間的感覺。

  所以說,微信是屬于隱私的空間,而名片是一種公開的社交工具,而我們不少朋友把兩者搞混了,一見面就想直接進入別人的私人空間,在商務禮儀上,這是一種魯莽、失禮的行為。我有好幾次遇到類似的情況,對方一見面,就直接提出要加你的威信,你不能說自己沒有微信。加了之后,你真的不清楚對方的底細。如果設置不讓他看你的朋友圈,那他估計會天天嘮叨你,本來他加你,就想看你的朋友圈。所以,貿然加對方微信,有時候,反而會失去對方對于你的信任與好感。遇到自己喜歡的人,或者地位比你高、年紀比你大的人,能不能加他微信?要看氛圍,看相互之間的關系到了一個什么份上再作決定。


02

日本人認為使用名片有四大好處


  日本也有“微信”,不過它不叫“微信”,叫“LINE”。LINE在日本已經相當普及,幾乎人人都有。微信和LINE的老祖宗都是同一個,當初都是一款交友軟件。那么日本人一見面,是不是也直接開口說“我加你LINE好不好?”如果你說出這句話的話,那么,估計連朋友就做不成,生意也談不成。日本人大都會認為你太魯莽,不懂規矩——小年輕們想找對象,則另當別論。

  那么,日本人見面,用什么社交工具呢?還是規規矩矩用名片。

  用名片有什么好處?至少有四大好處:

  第一,可以把自己所在的單位、自己的地位職務、自己擔當的工作、自己的聯絡地址、電話、郵箱等重要信息,百分之一百地傳遞給對方。

  第二,可以把自己不方便親口向對方表明的內容,通過名片進行告白。譬如我是公司董事長,我就不方便見到別人,就把自己的一大串職務告訴對方,好像自己很厲害。這會引起對方的反感。但是把自己的身份地位寫在名片上,那就很自然。



  第三,可以把自己的一些背景資料通過名片告訴對方,譬如自己在哪些團體里兼職、出版過什么書、主演過什么影視劇人。或者可以把自己公司的經營項目、各種產品、獲獎情況印上,讓名片也變成一份公司宣傳資料,尋找商業機會。

  第四,使用名片,既可以與對方保持聯系,又可以與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有事電話或郵件聯系,不會讓自己的隱私直接暴露給對方。

  

03

名片雖為中國發明,但日本至今仍沿用唐宋叫法


  其實,名片應該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秦始皇統一全國文字,分封了諸侯王,咸陽成了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各路諸侯王每隔一定時間就要進京述職,諸侯王為了拉近與朝廷當權者的關系,開始把自己的名字和各種介紹寫在木竹片或木片上(當時紙張還沒發明),差人遞送給朝廷當權者,以便尋求拜訪。這種早期的名片,在古漢語中,叫做“謁”。所以,后來我們把拜見別人,寫作“謁見”,這個詞就是這樣引申出來的。

  到了東漢時,“謁”又被叫做“名刺”,《后漢書》中多處載了高官拿名刺求見于人的故事。在近代挖掘的漢墓中,考古專家們發現,這種名刺,是木片做成,長22.5厘米,寬7厘米。上有名刺者名字,還有籍貫,與現在的名片大抵相似。



  到了唐代,因為開始有了紙張,木片名刺改為紙張名片。唐代長安新科進士以紅色名片紙互相交換姓名籍貫,以便交流,其形式就如同當今社會交換名片一樣。

  唐代詩人元稹在《重酬樂天詩》中寫道:“最笑近來黃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

  在元朝之前,名片都稱作為“名刺”。元代開始改名“拜帖”,明清時又稱“名帖”、“片子”。內容也有改進,除自報姓名、籍貫,還書寫了官職。清朝才正式有了“名片”的稱呼。尤其是到了清朝后期,在鴉片戰爭失敗后,西方各種勢力不斷侵入中國,中國國門被打開,和國外的通商貿易也多了起來。名片在這個時候,開始在社會上走向普及,而且清朝的名片,開始向小型化展,特是在官,官小使用大的名片以示恭,官大使用小的名片以示地位。

  日本的名片文化,最早是在唐朝的時候,從中國傳入。最初只在上流社會上使用。從150年前的明治維新時期開始,名片開始成為一種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身份介紹帖子,并在社會上得以普遍使用,這一使用到現在為止,一直沒有中斷過,因此形成了日本社會獨特的“名片文化”。

  在日語中,日本人把名片寫作“名刺”,念做“MEISI”,是完全保留了中國唐宋時期的叫法。相反地,我們中國人現在看到“名刺”兩個字,沒有學過日語的人,基本上是很難搞懂這兩個漢字的意義。


04

日本名片文化:名刺は人なり


  說到日本的名片文化,有兩句日語是不得不提,第一句是 “名刺は人なり”,翻譯成中文的話,就是“名片如人”,也就是說,用什么樣的名片,設計成什么樣的風格,反應這個人的個性、知識與修養。第二句話,是“名刺は潤滑油”,翻譯成中文的話,就是“名片是潤滑油”。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自己與某一個人相遇,也許一生就這么一次,如果交換了名片,雙方就開始了一種交流。也許這一種交流在剛開始時,不會很深入,甚至有人會馬上忘記,但是,100個人中,也許就會有幾個人因為交換了名片,建立了聯系,而成為終生的好友,或者生意上的好伙伴。從這一個意義上來說,名片就是人生的潤滑油。



  所以,日本成年人大多擁有名片,即使退休之后,也要掛靠一個機構或團體,做一張名片,以顯示自己并非“無業游民”。哪怕是在LINE已經十分普及的情況下,日本人也不會因為有LINE而放棄名片,因為名片是公用,LINE是私用,公私不能混同,這是日本社會的一個基本認識。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名片文化”也成了日本社會堅守的一個傳統文化的陣地。

  一個建議:你在使用微信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自己還是需要一張與人交往的名片。




上一個: 日本或將迎來10年黃金期
下一個: 日本征收個稅,有哪些人性化政策設計?
廣州華羊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廣州市番禺區西環路1165~1185號置業大廈5樓
聯系人:Ms Ma 手機:18665670715 電話:020-84788115 郵箱:cycyccy@vip.sina.com 備案號:粵ICP備16036371號-2 瀏覽量:1508310
粵ICP備16036371號-2
免責聲明
制造基地-工場電子商務-亞馬遜日本采購交流論壇智能保姆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