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先生,在兩會期間遞交了一份提案,希望能夠建立一個能源領域的國家實驗室。他說,因為受到體制機制的限制,目前我們中國的科研機構沒有形成成套技術的能力??蒲信c產業發展始終存在著“兩張皮”的現象。因此,他建議:“我們需要全新的從頂層設計出發的科研組織機構,將原始創新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根據我的理解,劉所長提出的這個設想,其實就是一個產學研一體化的構想。
如何把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盡可能快地轉換為應用技術和產品?是產學研一體化所要解決的問題。中國在過去十幾年,也一直在探索這一個問題,不少大學辦起了科技公司和產業基地,就是這一種探索的實踐。但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農經濟思想,阻礙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轉換,因為許多時候,大學和科研機構并不具備將科研成果轉換為應用技術與產品的能力,即使成立科技公司,也不具備專業企業那樣完整的產業鏈轉換能力。其結果,教授和科研人員捧著專利自我欣賞,而企業捧著錢到處找技術,兩者之間無法構建起一種相互信任與合作的機制,許多科研成果因此變成了保險箱里的廢紙。
日本在過去也面臨過同樣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個問題,日本政府在2000年就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大學尤其是國立大學與民間企業合作,將研究成果奉獻社會。那么,日本如今是如何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的呢?
01
專利轉換率:中國10%,日本80%
這幾年,全世界有一個話題,那就是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已經超越美國和日本,名列世界第一。但是,一個嚴峻的事實是:中國專利的轉換率只有10%,而美國達到70%,日本更是達到80%。
為什么日本的專利轉換率能夠達到這么高的水準?有三個基本的原因:
一是日本人天生性格追求極致完美,做事嚴謹、執著、精益求精,當自己認為技術還不夠完美時,絕不會拿出手,因此,專利的質量很高,可開發可應用性強。
二是在技術研發方面,日本有三個指標名列世界前茅:
1,是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位居世界第一;2,是由企業主導的研發經費占總研發經費的比例世界第一;3,是日本核心科技專利占世界第一。
三是產學研一體化做得好。大學與科研機構從研究階段開始,就與企業緊密協作,使得眾多的科研工作都是有目的地實施,并能夠迅速轉換為實際成果。
正因為有這三個原因,使得日本的科研成果,不僅能夠迅速地轉換成產品,同時幾乎可以做到發明一項,應用一項,減少科研經費的浪費。
日本的產學研一體化,是從2004年正式開始實施的。這一年,日本國會修改了《國立大學法人法》,將所有的國立大學法人化,并將大學的使命,在“教育”、“研究”之上,加上了一項新任務,那就是:“研究成果的社會還原”。這里的“研究成果的社會還原”是指通過將大學創造出來的科研新成果應用到社會,使其產生出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在創造社會活力的同時,形成對下一個創新活動投資的良性循環。
02
產學研一體化的五大機制
那么,日本是如何實施產學研一體化呢?
首先,日本建立了產學研合作的頂層設計集團。這個頂層設計集團,叫做“產學官合作首腦會議”,這個平臺是在2001年開始成立的,由產業界、大學、研究機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首腦組成,首腦會議每年舉行一次,首腦們聚集一堂,圍繞強化、推進產學官合作,站在產學官各自的立場交換意見,并將這些意見反映在政府的具體政策制定上。
頂層設計的第二個層面,是建立產學研合作推進會議。這是業務層面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從2002年開始實行。全國負責產學研合作的第一線的管理者、研究者等,針對具體的課題進行對話協商、開展信息交流和成果展示。另外,這一個會議還對產學研合作中的優秀事例進行表彰,實施“產學研合作功勞者表彰”活動。
第二,建立開放的共同研究中心。這是在大學里設立的以推進產學研究共同研究為目的的核心設施。共同研究中心除了提供研究場所和條件外,還進行技術研修、技術咨詢、研究信息提供等各種活動。
共同研究中心是從1987年起,由日本政府下令,在各國立大學開始設立,隨后在一些私立大學里也開始設置。這個研究中心的最大好處,就是向全社會開放,企業技術人員也可以進入這個中心,與大學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員一起從事某一技術和科研項目的研究。同時,別的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可以跑到另外一所大學的研究中心,去使用科研設備,組建共同的研究小組。譬如,私立的早稻田大學的教授,可以跑到國立的東京大學,與東京大學的教授一道,利用東京大學的科研設備一起從事共同研究。這樣一來的話,從事同一課題研究的各行各業的科研人員,可以集中在一個研究室里,組建成攻關小組,在短時間里取得優秀的成果,而不是各種各的自留地,同行之間實行技術封鎖。
又如,豐田汽車公司、NEC公司將新能源的各種設備搬進了千葉大學的實驗室,與大學展開共同研究。
這個共同研究中心不斷產生出世界領先的科研技術。最近開始進行臨床治療試驗的脊椎神經細胞修復治療癱瘓技術,就是由私立的慶應大學與國立的京都大學的教授們一起合作研發的。
第三,企業與大學、研究機構的合作研究。產學研合作研究是將大學具有的研究能力,與企業的技術開發力量結合起來進行的開發研究。最常規的合作模式,是大學接受來自民間企業等外部機構的研究人員和經費,大學教師和民間研究者以對等的立場,根據契約關系共同進行課題研究。經費的負擔根據約定來決定,通常大學負擔設備和設施的維護、管理費用,民間企業負擔直接研究經費。有時日本政府的文部科學省也會給予適當補助。取得的研究成果、發明專利等通常由國家和民間共有。這種研究稱為“共同研究”。
譬如,京都大學不僅是日本,也是全世界研究iPS細胞的高地,尤其是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山中伸彌教授領導的研究所,更是全世界再生醫療領域的最尖端的研究基地。攻克帕金森病、老年性黃斑失明疾病堡壘的技術,都來自于這一個研究所。如何將這些研究成果盡管轉換成藥品?研究所自然缺乏技術開發力量和經驗,于是,日本最大的制藥企業——武田制藥公司,就每年提供10億日元(約6000萬元人民幣)的研究經費,派遣技術與藥品研發人員進入京都大學的研究所,與山中教授的團隊一起開展合作研究。而山中教授的助手,并不是一些博士碩士研究生,而是來自于各個大學的iPS細胞研究的教授,雖然同為教授,但是他們甘愿在山中教授的研究所里充當研究助理,在山中教授的領導下,從事iPS細胞的新領域新技術的研發。
產學研合作研究的另外一種形式,是“委托研究”。委托研究是大學接受企業或國家機關、地方政府的委托進行公務研究,然后通過向委托者報告成果內容的一種合作形式。這里的“公務研究”是指建立在大學教師本來的研究基礎上的研究。委托研究的成果或發明專利一般情況下歸國家所有。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絕大多數的大學,對于教授們的科研成果不進行一年一度的定期考核,更不會與其個人的評級與待遇掛鉤,因為基礎科學研究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往往需要5年甚至10年的時間,要在一年中拿出有質量的研究成果或發表核心論文,容易造成科研的浮躁。“讓教授與科研人員安心搞研究”,也是日本產學研機制中的一項重要原則。
第四,各個大學成立知識財產本部,作為開展產學研合作研究的對外合作窗口。這種知識財產本部是從2003年開始,根據日本政府的要求設置,由各大學的副校長擔任本部長。主要業務內容包括知識財產、政策等各種規程的建設,以及確保從事知識財產活動人才的組織體制的建設,目的是為了構建和強化產學研合作體系,將大學的研究成果更好地轉換成應用技術與產品,造福社會。
第五,舉辦大學科研成果展覽會。這項活動是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將各自擁有的最尖端技術,向產業界進行宣傳的大型活動,被稱為“創新日本活動”。這項活動始于2004年,由日本政府的科學振興機構(JST,類似于中科院)負責主辦。展覽會期間,舉辦大學和產業界的研究者講演,新技術說明會以及關于大學創辦創新型企業等情況的介紹,目的就是要讓企業了解大學與科研機構的最新研究成果,搭建起雙方開展產學研合作的平臺。
03
放棄小農經濟思想,發揮團隊合作精神
從上述的介紹中,大家可以發現,日本產學研一體化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日本的專利轉換率之所以能夠創下世界第一,最關鍵的因素,是他們放棄了小農經濟思想,不以耕種自己的一畝三分田為榮,而是打破國立與私立,大學與企業,政府與民間之間的階層壁壘,以日本人特有的團隊合作精神,站在一個為人類創造美好未來的科研與道德的制高點,通力合作,共享成果,而不是以各自的利益獲取為第一合作條件。這就是日本科技創新力的源泉!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還有一位院士,名叫“張東輝”,是我的同鄉好友。他在微信上給我留言,說會把我的意見轉告給劉中民所長。我說我要給劉所長寫一篇文章,介紹日本如何實施產學研一體化合作機制,提升科技創新與轉換能力的事例。這一篇文章,希望劉所長能夠聽到,希望日本產學研一體化的做法,能夠為完善中國產學研合作機制,提升中國綜合的科技競爭力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