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智庫專家學者12日在北京以“全球變局下的中日關系:務實合作與前景展望”為主題,就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政治安全關系、社會文化民間交流、在國際地區事務中的溝通協調等議題,深入探討中日實現全方位務實合作的路徑方式,對兩國關系未來發展作出展望與預判。
兩國學者共同指出,目前應從全球變局的時代背景下理解中日關系。如何正確理解、準確把握當前全球變局的特征、方向,對于中日兩國順應歷史潮流、推動本國發展,深化兩國關系,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與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表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現實意涵,包括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深刻變化、全球技術與產業深刻變革、國際秩序與規制曲折演進、全球化理念及發展路徑深度探索等。
謝伏瞻分析指出,中日作為世界第二和第三經濟大國,面臨著把握新技術和產業革命,實現自我轉型并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共同任務;中日作為現行國際秩序的受益者,在維護自由開放、多邊主義等國際秩序原則方面擁有廣泛利益與共同立場;中日作為新型全球化前景的倡導者,在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應對新問題方面具有相近理解與合作空間;中日作為東亞大國,對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負有日益重要的歷史性責任。
在此背景下,中日關系自2018年實現高層互訪開始,重返正常發展軌道,出現新一輪“再度轉圜”。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認為,這一輪轉圜改善的根本動力是中日兩國在各自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持續不斷地產生相互合作的需要。
東京大學公共政策大學院院長高原明生形容日中關系有著“堅韌的恢復能力”,其堅韌性體現在經貿往來、文化聯系多個方面。
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理事長北岡伸一從中日兩國高層實現互訪、民眾好感度逐漸回升、經貿領域合作需求和意愿增強等多角度分析指出,日中關系在過去三年間一直處于持續改善的進程之中。他建議,在不斷改善的勢頭下,兩國各界還需共同努力加強雙方認知與理解,將兩國關系發展成相互合作的友好雙邊關系。
“中日關系此輪改善和深化合作的路究竟能走多遠?”是雙方共同關心的話題,兩國學者從各自觀察研判中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中日改善關系、深化合作,有潛力、有可能,但需要創造條件,倍加呵護?!敝袊鐣茖W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指出,首先,中日關系發展的潛力來自產業方面巨大的互補性,特別是在眾多高新技術領域,兩國可借鑒合作;第二,中日需妥善管控分歧,既要承認問題的存在,又要防止局部矛盾激化,通過妥善管理為將來解決問題創造條件;第三,中日應加強戰略對話,擴大協調范圍,通過對話有效評估、全面把握、進準理解對方在具體問題上的立場。
北岡伸一對此強調,日中在加強認識和理解時一定要坦率,知曉彼此的原則,在共同認可的框架內解決問題。
他還表示,日中兩國不應只局限于雙邊,而應放眼全球理解和發展雙邊關系,比如共同發展第三國市場,以及在環保、歷史文化保護、對外援助等國際問題上協調合作。
高原明生建議,未來發展日中雙邊關系的總方針,應是“把強勁的一面更加強,把脆弱的一面做好管理”。在他看來,日中關系強韌的一面主要體現在經濟往來、人文交往,以及一些非傳統安保領域的合作。他舉例說,日方對中方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表現出很高的關注,未來日本可以考慮如何與正在推行的經貿政策目標相協調,在“一帶一路”平臺上加強合作。
“如何在變局中推進新型國際關系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的責任,日本也在努力探索新的發展方向。”楊伯江呼吁,如何正確理解、準確把握世界大勢,順應潮流,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與穩定,是中日兩國的共同課題,需要共同拿出智慧,共同贏得時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