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占全球GDP總量約三分之一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簽署了。
由東盟10國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6個對話伙伴國參加,旨在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英文簡稱RCEP,于2020年11月15日通過視頻會議形式正式簽署。盡管印度因退出談判而沒有參加,但RECP對印度保持開放。
11月12日到15日期間,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應邀出席了以視頻形式舉行的東盟系列峰會:第23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第23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第15屆東亞峰會、第四次RCEP領導人會議和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其中,最受外界關注的內容便是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盟10國共同簽署RCEP協定。
RECP談判于2012年11月正式啟動,涉及中小企業、投資、經濟技術合作、貨物和服務貿易等十多個領域。在長達七年的時間里,經過3次領導人會議、19次部長級會議,28輪正式談判,2019年11月4日,第三次RCEP領導人會議發表聯合聲明,宣布15個成員國結束全部文本談判及實質上所有市場準入談判,將啟動法律文本審核工作,以便在2020年簽署協定。
歷時8年漫長而艱辛的談判,并克服了印度“退群”的挫折,亞太15國最終簽署了RECP,標志著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東亞自貿區正式形成。成員國除了中日韓澳新以外,還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文萊、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這些國家合計人口約36億,占全世界78億總人口近一半;15國的經濟總量約為27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約三分之一;貿易額也約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RECP實現簽約,不僅是東亞區域合作極具標志性意義的成果,更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勝利,讓人們在單邊主義陰霾中看到光明和希望,將為促進地區的發展繁榮增添新動能,也為世界經濟實現恢復性增長貢獻新力量。外媒稱RCEP為“史上最重要的貿易協定之一”,為世界經濟和區域經濟合作注入一針“強心劑”。
近年來,世界貿易體系不斷變化,新的自貿協定大量涌現,且出現了WTO和巨型FTA并肩齊驅的局面。在90年代以前,FTA寥寥無幾,世界貿易體系由WTO前身關貿總協定(GATT)主導。90年代以后,自貿協定增多,但數量有限。21世紀以來,FTA大幅增加,規模不斷擴大,甚至出現了巨型FTA,即全球四個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歐盟、中國、日本中至少有兩個參與的自貿協定。
特朗普上臺前,美國與歐盟、日本、中國正在談判或完成的相關協定,包括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特朗普上臺后,推翻了以前的談判框架,分別與歐盟、日本、中國談判三零(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協議、美日貿易協議、中美經貿協議。目前,美日貿易協議已生效;美中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已簽署;歐日FTA已經簽署并生效;中歐BIT計劃將在2020年完成談判;中國與日本參與了兩個巨型FTA:RCEP和中日韓FTA。
近年來,日本政府積極推進自貿區(FTA)戰略布局,加大開拓海外市場的力度。包括本次RECP在內,日本在全球自貿協定上廣泛播種,搶占先機,明顯提升了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的地位。2017年年初,美國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后,安倍政府主導了除美國以外的11國簽署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2019年底,日本與美國“閃電式”談判并簽署了《日美貿易協定》;此外,日本還與歐盟達成了“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協定”,并簽署了“日英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菅義偉首相繼續延續安倍晉三的經濟外交路線,提升日本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日本推動達成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CP),并加快推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目前,日本已經坐擁三大巨型(準巨型)FTA,與亞太經濟體和歐盟同時都有FTA,并在亞歐貿易中發揮了串聯作用。
事實上,“日本-東盟經濟伙伴關系”在2008年已生效,是日本簽署的第一個多邊自由貿易協定。今年8月1日,修訂后的“日本-東盟經濟伙伴關系”(EPA)正式在日本以及率先完成國內手續的泰國、新加坡、老撾和緬甸等4個東盟國家間生效。修訂部分主要圍繞加強跨境服務貿易以及投資方面的合作。日本與東南亞經貿關系深厚,日本投資支持的待定基建項目總價值持續位列東南亞外資之首,達3670億美元。據分析,日本政府將把CPTPP定位為全部貿易戰略的基礎,同時希望在全球貿易治理體系建設、亞太經濟一體化、亞洲區域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全球自由貿易區的主導力量。
RCEP簽約國的經濟差距很大,既有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強國中國和日本,也有許多新興市場國家。鑒于中國的經濟體量與巨大市場,一般認為RCEP是一個由中國主導的多邊經濟協定。的確,RCEP對中國意義重大不言而喻。在中美戰略對抗加劇,美國以“新冷戰”重新界定中美關系,并聯合盟友在各領域、用各種方法打壓孤立遏制中國的情況下,中國有必要尋求突破限制,RCEP就是重要出口。隨著拜登勝選,美國重返TPP可能性大增。如果拜登政府欲努力重塑世界貿易秩序維護者的地位,中國可能面臨更加大競爭。RCEP此時簽署,無疑更符合中國的利益。中國面對重新構建全球貿易體系的必要性,RCEP會成為重要基礎,為中國制定貿易規則爭取主動權。
美國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展開了貿易圍堵和極限施壓,但RCEP簽約標志著貿易圍堵近乎以失敗告終。美國竭力壓制中國對亞洲影響力,卻徘徊在RCEP和CPTPP這兩個重量級的亞太貿易協定之外,美國正成了亞太經貿的“局外人”。世界貿易體系的三要素是:治理主體、平臺和規則。隨著美國調整貿易政策,治理主體將從美國一家轉變為美歐中日四家;而美國的單邊主義“退群”使其在平臺建設方面落后;在規則方面,自20世紀中葉以來,制定國際標準是美國全球實力的一個重要支柱,但常常被低估。美國新一屆政府將不得不面對被排除在亞太多邊貿易協定之外的后果。不過,美國跨國公司在RCEP成員國境內的子公司,將適用于該協議條款。
在全球新冠疫情未見收束曙光的當下,隨著RCEP簽約和美國下一屆政府即將上臺,世界經貿格局將發生明顯位移,而RCEP內部也會出現主導權的博弈問題。百年未有之變局仍在繼續中。